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资讯 » 正文

广东水产品总产量和水产养殖产量稳居全国第一 打造水产种业“南繁硅谷”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3-05-18  浏览次数:996
核心提示:  五月初夏,从湛江雷州覃斗镇流沙港码头出发,驶出约6海里便可看到蓝白相间、巨型长方体设备。这是湛江首个深远海养殖平台海威1号,于去年4月正式
   五月初夏,从湛江雷州覃斗镇流沙港码头出发,驶出约6海里便可看到蓝白相间、巨型长方体设备。这是湛江首个深远海养殖平台“海威1号”,于去年4月正式启用,采用钢架结构建成,养殖水体达1.5万立方米。海岸边不远处,“海威2号”的安装工作也在如火如荼进行,即将下海作业。

  位于广东广袤的海岸线上,“海威1号”“海威2号”“澎湖号”“湾区横洲号”等一座座现代化海洋牧场平台拔“海”而起,奏响“海洋牧歌”。

  自今年3月全省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推进会召开以来,广东各地正全力构建一条从种业、养殖、装备到精深加工的现代化海洋牧场产业全链条,加快把海洋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打造水产种业的“南繁硅谷”,激发全省高质量发展的“蓝色引擎”。

  各地探索

  耕海牧渔,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

  位于汕尾陆丰市碣石镇碣南半岛田尾山麓,浅澳村拥有长达40.3公里的绵长海岸线,渔业产业资源丰富。

  “我们有100多名村民从事渔业生产,海洋牧场的建设将进一步增加村民的收入。”碣石镇浅澳村党支部书记余建亮向记者介绍。

  目前,陆丰市正在高标准建设碣石湾海洋牧场,计划打造50公顷生食生蚝养殖基地,预计年产量超过1000吨,还将推动鱼、虾等海产品精深加工,让更多特色海产品走进大湾区市场。

  陆丰市相关负责人表示,陆丰瞄准“粤东蓝色崛起示范区”发展定位,打好“海洋、海岸、海港”3张王牌,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按下“加速键”。

  目前,陆丰在建的有金厢南海域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碣石湾海洋牧场。其中,石湾海洋牧场计划打造50公顷生食生蚝养殖基地,预计年产量超过1000吨,还将推动鱼、虾等海产品精深加工,把“海的味道”送到大湾区城市的餐桌上。

  阳江市阳西县沙扒镇辽阔的南面海域上,一排排风车并肩而立、迎风飞转,海里聚集着贝类鱼类等丰富渔业资源,形成了“海上风电+海洋牧场”的融合发展特色。

  “阳西拥有497平方公里最大的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全省最大的海水鱼苗种业生产孵化基地。”阳江市阳西县委书记张秀洁表示,阳西将抢抓省建设现代化海洋牧场的机遇,在近岸推进海水种苗,打造全国最大的海水种苗生产基地;在深海推进海洋牧场建设、深远海养殖,推进“海上风电+海洋牧场”融合示范项目,完善海洋牧场全产业链。

  耕海牧渔,向海洋要资源、要粮食,广东正加快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着力打造“粤海粮仓”。

  2022年,全省海水养殖产量336万吨,其中鱼类78万吨、甲壳类72万吨、贝类178万吨、藻类6万余吨。

  在珠三角沿海地区,深圳市正在建设首批现代化海洋牧场项目,包括4艘10万吨级大型智能化养殖工船,预计年产量可达2.2万吨;珠海市在现有3座深海智能养殖平台的基础上,2年内将新增9座智能养殖平台,建造2艘大型养殖工船等,做大做强深海养殖区;江门台山市成立了4个国有集团,承接海洋牧场生产、装备、渔港经济、精深加工和渔文旅三产融合等工作。

  而在粤东粤西沿海地区,湛江已投产重力式深水网箱912个、半潜式桁架智能养殖平台1个,今年拟在流沙、乌石等海区新建205个重力式深水网箱和2个半潜式桁架智能养殖平台;阳江市海陵区正加快建设现代化海洋牧场闸坡产业园,建成后水淹面积、停泊渔船容量和水产品交易能力均可实现翻番;汕尾市将陆续开工建设工厂化水产养殖示范基地、预制菜中央厨房及团餐预制菜综合示范园、汕尾特色预制菜(含小吃)综合示范园等19个预制菜生产项目。

  广东优势

  水产品总产量和水产养殖产量稳居全国第一

  践行大食物观,更大潜力在海洋。

  建设现代化海洋牧场,广东基础优势明显,正当其时也恰逢其势:广东海域面积是陆地面积的2.3倍,4084.48公里的大陆海岸线居全国首位;渔业资源丰富,水产品总产量和水产养殖产量稳居全国第一;海水种业稳居全国首位,已有深水网箱4874个和3座桁架类网箱等养殖装备投入运营。

  截至目前,广东省海洋经济生产总值约占全省经济总量1/6,建设现代化海洋牧场的条件得天独厚。

  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也是推进广东“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以下简称为“百千万工程”)的有力抓手。

  实施落实“百千万工程”,关键在县域振兴。目前,广东省45个沿海县(市、区)面积占全省26.3%,人口占全省40.6%,经济总量占全省38.7%,是实施“百千万工程”的重要战场。

  依托广东沿海各县禀赋独特的海洋资源,发展各具特色的现代化海洋牧场,下更大功夫做好“海”的文章,推动形成一批向海而兴、因海而富、依海而美的县,将为全省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接下来,广东将以“疏近用远、生态发展、陆海接力、岸海联动”为原则,突出规划引领、产业融合、龙头带动、项目落地、科技创新、要素保障六个方面,高标准谋划推进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有序推进种业培育、养殖装备制造、冷链物流、精深加工等各环节工作,今年着重打造一批现代化海洋牧场先行示范区和标杆性项目。

  “要树立大食物观,既向陆地要食物,也向海洋要食物,耕海牧渔,建设海上牧场、‘蓝色粮仓’。”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广东将全力推动建设现代化海洋牧场,将其作为落实粮食安全战略、践行大食物观的重要举措,作为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抓手。

  抓住关键

  深入推进水产种业振兴行动

  湛江东海岛,湛蓝的海面上分布着大大小小的虾苗场、种苗基地,这里被誉为虾苗“工厂”,每年向全国输送数百亿尾对虾苗。

  打造“粤海粮仓”,离不开优质的水产种业“芯片”作为有力支撑。

  坐落于东海岛南部的国家863计划项目海水养殖种子工程南方基地,培育出国内首个获认定的南美白对虾抗病品种“中兴1号”,实现了国内自主选育南美白对虾种虾良种“零的突破”。

  拥有5个国家新品种的海大集团,尤其是在南美白对虾、罗非鱼等引进品种上,打破了进口种源依赖的“卡脖子”问题。

  “我们在湛江建设的南美白对虾工厂化养殖项目,预计今年内建成投产。”海大集团董事长、总裁薛华说,“集团将进一步发挥科研和产业优势,助力广东打造‘粤海粮仓’和水产种业的‘南繁硅谷’。”

  截至目前,广东培育经国家水产原种与良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的南美白对虾新品种有7个,占全国总数(12个)的58.33%,有效改善了种质资源受制于人的现状。

  “世界渔业看中国,中国渔业看广东。”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王亚坤表示,要牢固树立大食物观,坚持科技创新,深耕水产育种,为实现水产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贡献更多广东力量。

  近年来,广东水产养殖业发展迅速,各类水产苗种产量持续稳居全国前列,成为全国水产品和水产苗种生产与销售的重要集散地。2022年,广东淡水苗种生产量7928.12亿尾,其中罗非鱼苗73.76亿尾;海水苗种生产量73.92亿尾;虾类育苗6078亿尾。

  值得一提的是,通过实施“粤强种芯”工程,广东培育了一批海水优势鱼种,比如金鲳、花鲈、军曹、石斑鱼、鮸鱼、章红等高品质高价值现代化海洋牧场养殖的优良品种。

  以花鲈为例,在潮州市饶平县,百亩岸上花鲈良种场正加快建设,建成后年培育优质花鲈鱼苗可达3亿尾,可让广东彻底摆脱花鲈养殖种苗对外依赖,为全省现代化海洋牧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种苗保障。

  当前,广东正扎实推进水产种业振兴行动,加大力度促进水产种业创新攻关,建设大湾区水产苗种产业运营中心,为全国乃至全球水产苗种交易建立良好的交易共享平台。

  南方日报记者 彭琳 陈薇(彭琳 陈薇)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