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资讯 » 正文

“海上牧场”!全球首艘10万吨级养殖工船深海作业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3-05-18  浏览次数:859
核心提示:  我国是海洋资源极为丰富的国家,拥有1.8万多公里大陆海岸线,30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面积。发展海洋渔业尤其是远洋渔业是开拓海洋资源能力的重要
   我国是海洋资源极为丰富的国家,拥有1.8万多公里大陆海岸线,30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面积。发展海洋渔业尤其是远洋渔业是开拓海洋资源能力的重要体现。在我国广袤的蓝色国土上,耕海牧渔的方式正在悄然发生着变化,数字化、智能化的养殖装备正在给海洋养殖注入新活力。

  中国东海,全球首艘10万吨级智慧渔业养殖工船——“国信一号”正在这里锚泊作业。不同于定海湾1号这样的固定养殖平台,养殖工船更像是一个移动的海洋牧场。

  “国信一号”长249.9米,排水量达到13万吨,一共有15个养殖舱,近9万立方米的养殖水体,相当于36个标准游泳池的大小,一年能养出3700吨鱼,是全球第一艘深海封闭式养殖工船。从鱼苗入舱、投喂养殖、起捕到加工,几乎所有的流程都能在这艘船上完成。

  “国信一号”的集控室,相当于整个“国信一号”的大脑。船上布置的2100多个测点,实时监测着养殖水体的各项参数以及养殖设备的运行状况。

  在“国信一号”的甲板下,15个养殖舱里养殖着几百万尾大黄鱼。“国信一号”的养殖舱是相对封闭的结构,24小时进行循环换水,确保高密度养殖鱼群始终处于优良的海水生存环境。

  为模拟野生养殖环境,形成适合鱼儿游动的旋转流场,养殖舱内的水体始终保持每秒0.2到0.4米的流动速度。智能化的养殖装备,让大黄鱼的养殖密度是普通近海网箱的4到6倍,而大黄鱼的成活率却可以达到95%以上,比传统近海养殖的效益更高。

  国信中船(青岛)海洋科技有限公司养殖工程师 孙琳琳:我们始终使得养殖水体处于大黄鱼最适合生长的水温条件下,从而保证大黄鱼的生长速度,这也是养殖工船相对于传统养殖最大的优势,可以为大黄鱼创造稳定的生存环境。

  记者采访的时候,正赶上其中一个养殖舱起捕大黄鱼。为了保证大黄鱼金黄的品相,大黄鱼的起捕作业必须在红光灯下进行。整个起捕过程几乎全部实现了机械化。在“国信一号”上面,还专门配有大黄鱼加工生产线。起捕后的大黄鱼经过自动分拣、装箱、保鲜处理,最快24小时内就可以端上消费者的餐桌。

  作为全球首艘10万吨级智慧渔业养殖工船,“国信一号”已经运营了近一年的时间。船载舱养模式下,“国信一号”可以根据鱼类养殖特性,在选定的锚地之间依据水温和环境变化自航转场,选择最适合鱼类生长的海域进行养殖,养殖效率更高,还可以自主规避台风等灾害的影响。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渔业机械仪器研究所研究员 徐皓:这样一种工业化的生产体系,改变原来传统的养殖方式,季节性的方式,就是说我在工船上可以实现全年的生产,每个月都能产出,向市场供应,稳定地供应相应的养殖品种。

  作为全球首艘养殖工船,这座流动的“海上牧场”在山东青岛建造完成,建造总师王伟堂告诉记者,这艘船其中的一项技术难点就是在船内建造养殖舱的时候,不仅要留出鱼的生存空间,还需要通过机构设计,使鱼的排泄物等水中杂质便于收集排出。

  而且黄花鱼胆小,对环境刺激特别敏感,因此,最难的就是如何减少大船运行产生的振动噪声。

  有了第一艘大型深海养殖工船的设计制造经验,目前2.0版本的建造计划已全面启动。这家养殖企业计划在5年内,陆续投资建造50艘大型深海养殖工船,形成总吨位突破1000万吨,年产海水鱼40万吨、年产值500亿元的深远海养殖船队。

  未来,在我国的深远海域,将会出现更多更大的移动式“海上粮仓”。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